梦参法师讲解《普贤行愿品》 (声明:由佚名居士大德根据录音整理,未经老法师审阅,仅供参考。好像找到老法师亲自审阅并非易事,本着让佛弟子们早得法益的原则发布出来,佚名师兄也许会谅解吧。阿弥陀佛!) 梦参老和尚在上海龙华寺开讲“普贤菩萨行愿品”大意 今年89岁高龄的梦参老和尚本月22、23、24日三天在龙华寺开讲“普贤菩萨行愿品”大意,原计划半个月细讲,因龙华寺修缮工程没完工而大幅缩短,机缘难得,上海附近的师兄弟可前来亲近大德。梦老16岁做梦出家、继而做梦朝九华山,赶上每60年一次的地藏菩萨肉身塔开塔迎金身大典,奠定了其一生宏扬地藏法门的志向。老和尚在西藏修行10年,1950年回汉地途中被错抓误判33年,1982年出狱后任中国佛学院教务长,后主持恢复厦门闽南佛学院,1988年应宣化上人之邀前往美国、加拿大、新西兰和台湾地区宏法,去年起梦老深感内地佛学不久将中兴,开始将更多宏法时间放在国内。老和尚身为国内尼众戒律第一的五台山佛学院普寿寺恭请的导师,同时主持修复明朝第二位皇帝出家的雁荡山能仁寺,出狱时曾发愿再宏法33年,现已21年,祈愿老和尚及所有善知识长久住世、转正法轮!特别值得我们后辈学习的是,梦老8年前患直肠癌手术后坚持每天自己洗肠,生活亦非常规律:每天凌晨两点起床诵地藏经、金刚经、弥陀经、观世音菩萨普门品、华严三品、八十八佛宝忏和在西藏修学的密法,中午休息一个小时后拜占察忏,每晚诵地藏菩萨洪名千遍以上,从不间断,这样可以把白天的时间留给前来学佛请教的人们开示讲法。老和尚现在耳聪目明、精神矍铄,特别注重相机说法,我们要珍惜与这样大德亲近学法的机缘! 《大方广佛华严经普贤菩萨行愿品》讲记 2003/10上梦下参老和尚于上海龙华古寺 大和尚慈悲,两序大众师傅慈悲,诸位法师慈悲,诸位道友慈悲。 今天因为大和尚要我来,跟大家共同学习学习《普贤菩萨行愿品》,有这么一个殊胜因缘,来跟大家结结法缘。我想,我们诸位道友都清楚,《大方广佛华严经》,是我们经典之中之王,因为他涉及得非常广。要想学这部经,要讲一遍这部经,要3年半到4年的时间。那么其中的一品,大和尚要我讲讲《普贤菩萨行愿品》,全部的讲,我定的,最少时间要18座到20座;现在我们用3天的时间,我想跟大家说说大意就好。 《大方广佛华严经》的经题呢,我们一定要懂得。我跟大家共同学习的时候,我的智力不够,智慧力不够,不能使大家都能够得到法疑。因为,我们要理解到:佛说法,他是对机的,不对机不说。我们现在,到这个末法的时期了,说者,没这个力量,来使大家都满意。说法的时候,仅能大家共同地学习学习,作未来的种子,等它发生、发展。对机的话,说者,没这个智慧,大家领会的时候,各有不同。在我没有讲经之前,我想跟大家漫谈几句。 我们一定要懂得佛法和佛教,两个是不同的。比如,我们刚才大家所看到的,这个仪式,属于佛教,是佛门说法的仪规。这个仪规啊,不是印度的,是我们祖师兴起的。我想我们诸位道友都读《金刚经》,释迦牟尼佛乞食回来之后,把衣折好了,把脚洗完了,自己趺跏而坐,坐完了,须菩提就请示来了。就是这个意思,佛每次说法,都是自己找个座,就等你们大家漫谈。现在呢,我们为了慎重佛法,作个仪式,表示:尊重法师,尊重法的难得。所以,做这种这仪式,是尊重的意思。 那,佛法呢?我们要先理解佛。佛,不是华语,是印度话。印度具足了说,佛叫佛陀耶,法叫达摩,僧叫僧迦。佛陀耶是什么意思?觉悟、明白、智慧。觉悟、明白了,就是佛了。我们要想达到觉悟、达到明白,怎么办呢?那得有个方法,这就是佛法。佛法就是:学觉悟、明白的方法。 方法大家都懂,你干哪一行都得懂得个方法。在家说煮个饭,如果你煮饭的方法不会了,你也煮不熟啊。这锅饭,好多米,掺好多水,火的大小,你煮惯了,方法掌握到了,一煮就熟了,吃着饭是很香的。如果让我去煮,我不懂得煮饭,或者水掺多了,干饭熬成稀饭了;火大了,煮糊了;火小了,煮夹生了。 所以我们学佛者、学法者,你也得把这个方法掌握到,在你学的时候,你容易进入、能够明白、能够觉悟。觉悟了,就是佛了;没觉悟,是众生。 我们要讲《华严经》,在《华严经》的教义说,我们都是佛。不指《法华经》,《法华经》也入世说。那么这个佛呢,是理即佛。因为在《华严经》,讲四法界,即:事法界、理法界、理事无碍法界、事事无碍法界。 在理法界上头,我们跟诸佛平等平等,人人都是佛。我们因为有贪、嗔、痴,这些个障难,无始劫来的障碍,把我们本具如的佛的光明、智慧、觉悟,给遮住了,不显现了。但是,理上还没失掉,它还是具足的,这叫理似佛。我们皈依三宝了,明白佛法了,晓得自己是跟佛差不多,是一样的,这叫名字即佛。名字可以说,跟佛平等平等。但是,如果你闻经说法,照着法告诉我们的方法去做,或者念佛了、或者拜忏了、或者修观了,从你的心里头转变了,从理即佛,到名字即佛,再就是观行即佛。观行就是:依照佛的教导,你去修。这个修就是“观”,你去观行为,观你自己的做,叫观行即佛。当你深入了,信心满足了,登了初发心住的时候,这叫相似即佛。印着真理了,而还没有证着,相似即佛。登地的菩萨,登了初地之后,登了欢喜地的菩萨,证得一份法性的本体,叫份证即佛。一份一份到十信满心,到等觉的菩萨,就象现在的弥勒菩萨,在兜率天了,入了佛位了,叫究竟即佛。这不论四教、五教、法相、位始,都如是说。都有次第的。这是六即佛。 你懂得六即佛、四法界了。就是刚才我们讲的理法界。理法界就是在理上是平等的,在理上我们是经常说。我们讲的般若空义,空义,这属于中观了。讲空义的时候,平等,不空的,不平等。空,有究竟的,也有次第的。空到什么程度,都有次第的,不是没有次第的。 在禅宗,有六祖大师,从初祖到六祖。在禅宗我们经常说;“禅门一柱香,顿超直入,立证菩提!”这个立证的菩提,理上是明白了,“理虽顿悟,事须渐除”啊。六祖大师在讲经的时候,他不认得字啊,你得给他念啊,他没到事事无碍的境界。 大家懂得这个意思了,知道为什么我们要学法呢?你不学,你不懂;不懂,你没法起观行;没法起观行,你怎么能消除你的业障、消除你的烦恼呢?虽然是你本具的,但是,你失掉了。这个失掉了,不是说你没有了,就是你这被贪、嗔、痴啊,给它障住了。但是,你从起行渐渐修呢,明了理了,然后起修,叫趁兴起修,那他进步得非常快。象我们从教义上入手,非常慢,一步一步走,但,这个非常地稳妥,绝不会入魔! 有没有超越的?有!不是现生!因为,他是多生累劫修来的。他在今生一闻法,他就理解,理解他就修,修,他就证了。我们只看到他现在,没看到他过去。他的智慧的大小,不是现生一生修的,是经过十生,多劫修来的。所以啊,佛法的事,没有简便的事!投机取巧办不到!要精进,你才能得到! 懂得这个道理了,大家就明白了:我们为什么要学?学的目的,是为了行;行的目的,是为了证得;证得之后,才叫解脱。 还有,学华严的时候,得具备几个问题。哪几个问题呢?我在这儿大概地说说,不能详细地讲。 在《华严经》讲,把整部《华严经》分成六相、十玄、四法界。哪六相?总相,别相,同相,异相,成相,坏相。这个就是让你先认识四界的成就。这个四界,现在我们呢,还在成劫当中,还不是坏劫。劫,是印度话,叫劫簸,华语讲失份。 我们常说,这人遭劫了。换句话说,这人倒霉了。为什么倒霉?不是偶然的,是过去世的业,现在成熟了,这是恶业成熟了。如果他是善业成熟了,如果他或者出家了、发心了、入道了……解脱。 2 但是,从总相说,十法界:佛、菩萨、缘觉、声闻、天、人、阿修罗、地狱、饿鬼、畜生。这十法界,是总相,总相就是一相,就是《大方广佛华严经》的“大”。大就是总相。“佛”、“华严”就是别相。同相,比如说,我们现在同是人,就是同相。但,人与人不同,有男相、有女相、有老人、有小人,这就是异相。我这是简单说的,没有拿教义上说,这,大家很容易懂。有总、有别、有同、有异、有成。成,就是成就。你做一个事业,开始发起、筹划、设计、完了之后开办,这就成了。公司衰败了,没挣着钱了,要关门了,那就是坏了。人成长的过程,出生的时候,成长,到衰微的时候,就是坏,坏的开始。我在拿最简单的例子说。 但是,十玄门可就深了,十玄门这样解释就不行了。但,要学华严,必须得知道。第一个“玄”,玄就是妙。“妙”,就是不可思议。我们天台宗的智者大师,讲《妙法莲华经》,九十天,只讲一个字:“妙”,这叫“九旬谈妙”。 从前在唐朝的时代,鼓山有个老和尚,他每天从天王殿,拈香完了到大殿去,侍者给他端着个香盘。老和尚嘟嘟喃喃地念,好多次了,侍者就问了:“师父大和尚,你念什么呢?”他说:“念华严经啊。”“啊哟,你念华严经啊!从天王殿到大殿,你念好多?”“我念一部啊。”侍者笑了,一部《华严经》,在我们平常读的经里,《华严经》的分量最重了,八十卷华严,普贤行愿品是第八十一卷。“你走这么几步路,就到大雄宝殿了”,“你不信啊?”侍者说:“我当然不信了!”老和尚说:“我可以让你信。”“你怎么让我信?”“你等着吧!”他把我们的师傅选了八十位,一人拿一卷,老和尚就诵。老和尚诵得非常之快,哎!拿第一卷的,听老和尚诵的第一卷,拿八十卷的,听老和尚诵的八十卷,诵完了!这叫“顿”。 这个是形容什么意思呢?《华严经》,你可以把他收缩起来,就是你的现前一念心!这个意思大家慢慢地去体会。八十卷那么多,就是你的现前一念心、一动念。在密宗,修得大圆满次第了,修得究竟成就了,是什么呢?现前一念心。我们学华严的,觉得很深、很玄。不要看得太深、太玄了。就从你的现前一念心掌握。修成佛,成就的就是:把你的妄心,变成真心。把妄心变成一念真心。 我还想起了福建的雪峰,毕生祖师,这是唐朝的事。在雪峰坐禅的时候,参禅的有53位,正好华严大士也53位,华严善财童子53参。那一天,一打板,静坐完了,一打板,一放腿子,53位全部开悟了!悟得什么?悟心是佛。大寮一个煮饭的师傅,听到说“哇!今天参禅的时候,收获特大啊!此是选佛场,都成佛了!”他把做饭的调子一丢,说:“我也开悟了!”凑上他一个,54个。 这种悟啊,这种顿悟啊,在《华严经》,只是理即佛,相信自己是佛。顿悟了以后才起修啊。禅宗上得过三关,这仅仅是第一关。开悟是第一关。我说这,什么意思呢?你以这种心情、思想,来学华严,你能进入。十大愿王也是一念。不过,他有别相,我说的这是总相。 十玄门,“同时具足相应门”。善财53参,一念同时具足了,相应了。“一多相容不同门”。《华严经》经常讲;“于一微尘转大法轮,于一毫端向宝王刹”。一微尘多小啊!有时,微尘看也看不见。一个头发尖上,就现得到一个国的宝王刹。阿弥陀佛的全世界,极乐世界,就在眉毛尖上现了。相信吗?一容多,多即是一,互相相融,诸法相即。你既是我,我既是你;佛即是众生,众生即是佛。要没有这个信心呐,学华严,你学不了。华严的经文的意思里头,经常是这个意思。你必须先把这个学了。 就象武则天,她对这个意思不懂,贤首国师就用皇帝宫殿里头的金狮子来说。单有一本《华严金狮子章》,用那个金狮子的名字来表现,让皇帝信。他说:你随便捻金狮子的一根毛,它也是金子,从金子上含义来说,同的,同是一个金子。以这个意思来解释。诸法相即自在。所以才能把一微尘,转成法界大总相法门体。你把一微尘放开了,无穷无尽的世界! 大家可以这样想:现在你在这儿心里静坐,你所到过的地点,广东啊、北京啊、哈尔滨啊,你这么想,顿现,没前后次第的。要是把你所到过的地方都想,东、西、南、北、东南、西南,顿现。我现在在这儿说话,这边一作揖,一想,旧金山啊、纽约啊,我到过的地点,顿现。这边还说着呢,那边脑壳里就想,就顿现了。这就是自在。诸法相即自在。不是法自在,是你的心念自在。这种含义啊,你懂得了,事事无赖,心遍一切事。到了这种境界的时候,就是华严菩萨。《华严经》是讲这种意力的。 “因陀罗网法界门”。第四天的罗网,照着整个第四天。他那个网啊,这个网里头是第四天,那个网里头也是第四天,他的每个网孔,都是第四天。也是形容你的心量跟一些事物的。表现的是事事无碍的。十玄门嘛,就是解释的事事无碍。 第五“细微相容”,各不相妨碍、各不相障碍。表现的是心量,只要你的心量有。 有的时候是显说,有时是密说。什么叫密说?咱们知道密宗。显里都是密。刚才维那师父唱偈,文殊菩萨就唱这么个偈:法呀,无相说,当观第一义。我们说的都是第一义。“谛观法王法,法王法如是”。他唱这个偈子,佛再没说第二句话。这座法会,就让文殊菩萨唱个偈子就完了。什么意思?《华严经》的意思。还有一次,佛说法的时候,升座,还没说,就把供佛的花,拿来拈,大家都没表情,只有迦叶尊者微笑了。这就是心法,心心相应。懂得这个意思了,你就懂得了:微细相容、密显具现。 好比,释迦牟尼佛说法的时候,你看每部经都有这个意思啊,十方无量诸佛都来赞助。十方诸佛就是密,释迦牟尼佛就是显,密在显中。刚才说的拈花微笑,显在密中。懂得这个意思了,你才能够学华严。 不过,十玄门这个名词,有时各个主持立的不一样。有的相同,有的不同。华严的四祖澄觀大师,他立的十玄门,跟这个十玄门名字上有差异,意义上没差异。 还有一个“十世格法”:过去世、现在世、未来世、过去的现在、未来、现在的未来、过去、未来的现在、过去、加上一念,现前一念心。这十种,叫十玄门。有时候,这个门成就了,那些个门隐了,有时这个隐了,那些个门成就了。 还有“唯心徊转善成门”这是个回向心。把一切,咱们所谓的有善法、有恶法,凡是有念的,都不可以。在相对的时候,用善谴恶,恶要没有了,这个相还在吗?是对的。因为有我,说他、说你,连我都没有了,你他不存在了,是这个意思。有时候佛说法,用些个比喻,用些因缘,目的是什么呢?叫你生觉悟,托事显法。这样所说的法,都是指心说的。法即是心,心即是法。 托事显法,必须假个事情来引发。象我们现在大家在这儿,共同来学习的时候,这个事,引发你的心。这个环境,你很少见到,我以前,我请大和尚免了,大和尚说:“不,要给大家一个印象!” 但是,我的老师呢?我有三个老师,当然是我跟着学的老师。弘一法师,最初我请他的时候,到了厦门。他第一个要求:“不接不送,不能做任何仪式,如果你一做任何仪式,我马上就走。”我说:“好”。我跟倓虛老法師打个电报说:“弘一法师第一个条件,不接不送,不做任何仪式,要是接了,他马上就走”。我还没这么严肃,我还没有学这个,要请就请,要做仪式就做,我也随缘。倓虛法師也是不接不送,还有一个智者老法师。我们诸位法师在学堂上,在学校里面上课,哪位法师来了,还给他作个仪式吗?这个仪式,看过去半个钟头,咱们只上45分钟课,要去了半个钟头,你还上什么课呢? 这个仪式就是佛教。教,就是形式,讲的呢,是义理,是教义。现在我们做的,是教的形式;又者,教者圣人对下之言。佛教导我们,对我们所说的话,给我们的指示,就叫法了。他给我们指示,是起悟我们,让我们学法的方便。 现在我们学《华严经》,从普贤行愿的十大愿,你得有这么个心情:如果我想生极乐世界,学普贤十大愿,完了,你就回向:“我以读普贤十大愿王,我求生极乐世界”。普贤到你临命终的时候,普贤菩萨就把你送去了。那个送去了,不是下品下生,也不是边地余城,是上品上生!在《普贤行愿品》里,花开见佛,顿悟无常!你到了极乐世界,你那个莲花,你那个楼阁,就开放了,当时就见到阿弥陀佛跟你说法! 象平常我们一般生去了,也行十劫啊,也行八劫啊,时间可长啦!你想花开?你在这里头,还有很多的不清净的手续没办完。在这个里头,在你修行里头,就等于在了娑婆世界的一切手续。这时候,让你纯善了。业是很重的,能生娑婆嘛。 为什么读普贤行愿品能生?当你心开一节的时候,普贤菩萨送你!这是假他力。那你在学习《普贤菩萨行愿品》的时候,知道十大愿王,他的含义。 我们知道礼敬诸佛的“礼”,普贤菩萨第一大愿。怎么礼?这种礼有十种。我们平常只知道磕头,没去分析过。但是,磕头有十种磕法。有两种磕法是最不好的。一者是我慢礼,摆个架子,头不至地、五体不至地。在西藏呢?是磕大头。缅甸、泰国他们磕头,是按佛指示的,在地下,没有架子。摆个架子磕头,是我慢礼。还有一种是唱和礼。我们做佛事时,大家东序的磕下去,西序就念,西序的磕下去,东序就念,随着唱和,是唱和礼。这两种礼是不对的。 礼拜有深礼,深礼是恭敬的。自己拜的时候,御业承仗佛号。礼佛,过去的佛,礼53佛,礼35佛,现在的佛,礼过去的诸佛。还有,礼一切众生,一切众生都是佛,这叫礼未来的佛。有一种是要事上说的,有一种是法性说的。法性说,没有过去、现在。所礼的呢,是佛性佛。佛性佛必须得事来表现,所以礼佛。示现表现呢,就是磕头的意思,合掌啊、磕头啊、称奉名号啊,这叫四相礼。四相礼不礼法性,这是礼法身的礼法。有的赞叹佛的因来礼,赞叹佛过去修行,来顶礼;有的赞叹成佛的果来礼,赞佛的果德与成就。象我们人人具足“大方广”,这些理性的。也有的称赞因佛的,也有的称赞果佛的,都可以。 3 为什么要念呢?口里有妄言、绮语、两舌、恶口,消你口里的业障,忏悔口里的业障,这里含着忏悔业障。身礼,消灭你的贪嗔痴。观想,消灭你的贪嗔痴。这样来礼,在礼的时候,效果就大了,有很多的不同!暂时先说说这个,完了再给大家讲讲题目。 《大方广佛华严经》,“大”呢,从佛、菩萨、声闻、圆觉,四圣法界,到天、人、阿修罗、地狱、饿鬼、畜生,这叫十法界。十法界就一个心,同一心体。十法界同一个心故,所以叫做“大”。 “界”呢?在事上说,是“佛界”。不是六道界,也不是菩萨、声闻、圆觉界,各个的界限。要理上说呢,界,是能生义。生什么呢?生诸法。法界,心生诸法。所有的诸法,都是心生的。 这个“心”,是总体上说。不是因为我是众生,或者我坠了地狱了,或者堕了畜生了,就把这个心失掉了。不是的。你堕哪一道去,都不失掉,只是迷了。你迷得越深,罪业越深,形体越小。形体越小,表明他罪业越深。象你变了老鼠了,变了蟑螂了,人家都讨厌你,恶做得太重了!变成这种畜生的时候,就说明,他的过去的宿业,太重了。等到还报还完了,他恢复了,又恢复原来的了,他也是有这个心。
|